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监测站基本信息表
申报国家站名称 |
重庆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监测站 |
|
现野外站名称 |
重庆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监测站 |
|
领域 |
○生态系统 ○大气成分本底 ⊙特殊环境与灾害 |
|
建站时间 |
2000年9月 |
|
经纬度 |
北纬 28o50`——29o20`,东经107o——107o20` |
|
依托单位 |
依托单位1:西南大学 |
|
依托单位2: |
||
主管部门 |
主管部门1: |
教育部 |
主管部门2: |
|
|
野外站简介
|
重庆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监测站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海拔1400-2251m,相对高差1300-1500m,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该站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岩性和垂直气候的影响,金佛山岩溶生态系统明显分成两大类型:山下亚热带岩溶生态系统与高原面上的温带岩溶生态系统,兼有高山岩溶与亚热带岩溶的特点,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该站以岩溶动力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指导,以碳循环为主线,碳、水、钙循环为核心,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岩、水、气、生(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生态地球化学过程影响)的研究,揭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开发与区域经济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
重庆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监测站依托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与西南大学岩溶与石漠化治理研究所,针对当前现代岩溶学的研究热点,将主要在四个方面领域开展工作:
(1)通过研究西南岩溶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岩溶介质结构特征以及实验室分析岩溶水的基本特征,提出西南岩溶地区不同类型岩溶水的空间分布、运动规律,建立不同岩溶介质结构条件下,水资源分类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岩溶水质的影响以及岩溶水文系统的脆弱性。
(2) 通过野外的定点观测结合实验室分析等探讨碳酸盐岩的风化速率、成土模数等土壤形成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地质量时空变化的机理;在西南岩溶地区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系统,为岩溶区土壤形成、发展及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通过研究西南岩溶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岩溶介质结构及水文动态(过程)特征,建立岩溶水循环概念模型,定量描述高度非均质条件下岩溶水的运动机理和过程,以及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西南岩溶地区不同类型岩溶水的空间分布、运动规律和循环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基本概念模型,为岩溶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综合调控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研究西南岩溶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岩溶介质结构及水文动态(过程)特征,建立岩溶水循环概念模型,定量描述高度非均质条件下岩溶水的运动机理和过程,以及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西南岩溶地区不同类型岩溶水的空间分布、运动规律和循环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基本概念模型,为岩溶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综合调控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研究西南岩溶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岩溶介质结构及水文动态(过程)特征,建立岩溶水循环概念模型,定量描述高度非均质条件下岩溶水的运动机理和过程,以及地表、地下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西南岩溶地区不同类型岩溶水的空间分布、运动规律和循环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基本概念模型,为岩溶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综合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4) 以碳酸盐为对象,包括洞穴沉积物、湖相沉积物、钙泉华、珊瑚、海相有孔虫壳等记录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及岩溶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湖泊等领域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1)亚洲季风气候的演变格局与控制因素,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上东亚季风演变格局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2)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演变格局;(3)洞穴碳酸盐记录中不同地球化学指标反应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机理;(4)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利用的相互关系;(5)人类活动历史,以及古人类和古生物的演变;(6)对西南地区湖泊水系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指标进行调查与评价;(7)南中国海珊瑚和海相沉积物中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古气候意义。
为了加强监测站科研队伍建设和吸引优秀人才来站工作,该站将深化开放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的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观测站的管理措施,使站内科研人员形成老、中、青合理的人才梯队,2009年科研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历。力争4-8年把该站建成为中国著名,在世界较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